昆虫纲悖论
昆虫纲悖论(Paradox of Classis Insecta)
中科物栖CEO张磊:“芯片+OS”范式在万物互联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物联网行业发展遇到的三个难题,分别是规模化难题,创新难题,互联互通的难题。
**什么是规模化难题?**应用领域有一个昆虫纲悖论,是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可能像昆虫一样数量繁多,但是单种应用数量不大。昆虫纲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一个纲,但是你会看每一个细分的昆虫的数量又非常少。类比到物联网意思就是,大家都说未来有数百亿的这种智能设备或智能终端,但是当你仔细看某一个终端或者看一个细分的端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端的数量有限,远远低于PC或者手机数量。
硬件或者产品形态存在高度的碎片化。碎片化就表示种类多,生态很繁荣,但是对于我们信息产业,或者对于我们做这些基础设施的人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因为做信息基础设施它是要求规模化、标准化、可复制,如果每一个品类的数量不大,但是它的需求特别细分、特别垂直的话,我们没有办法提供一个非常通用的基础平台。如果不能提供这种平台的话,成本就一直降不下去,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这种规模化的发展。
我们的PC时代和手机时代,是有通用范式“芯片+操作系统+整机”,这两个产业发展就会非常繁荣。但是在物联网行业现在还没有完全形成通用底层平台,所以就是呈现出一个特别碎片化的状态。所以整个行业都还不具有规模化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大家也可以看出来,我们在PC和手机时代都有几个巨头,比如PC时代的微软、英特尔、惠普,手机时代的苹果,高通,谷歌,但是在IoT时代你似乎找不到一个巨头,不利于整个产业形成规模化。
**第二个难题我们认为是创新难题。**因为IoT或者万物互联,和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不一样的是它是与硬件有关的。一旦涉及到硬件,那么整个创新的流程就会非常的复杂。我们把这种创新叫做珠峰型创新,就是说想实现一个创新的想法,比如想做一个IoT的产品,那就像爬珠穆朗玛峰一样,得从山底一直爬到山顶。这个山底到山顶的过程是什么?比如说你要选芯片,你要给它适配驱动,做电路板,设计产品的这些结构外观等等,然后把上面的操作系统、驱动等全部调通,最后搭完了以后,才是你想真正想实现的创新的部分,而爬山顶的过程都是在做一些跟你的创新其实关系不大的事情。所以整个创新过程就会变得门槛特别高。
但是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效率却非常高,我们把它叫做冰山型创新。冰山型的创新意思就是说很多的那些麻烦的事儿全都是埋到海面之下,你可以很快的去到达你想创新的地方。比如说我们在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想做一些这种软件型的创新,比如我想写一个愤怒的小鸟APP,可能我很短时间就能把原型拿出来,就可以让别人去试用一下。但这是在我们IoT这个行业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你会发现现在大家在万物互联上面去创新的这种热情就会降低,因为它的成本、周期、风险都会特别高,这个也是我们分析为什么万物互联还没有完全爆发的原因。
**第三个我们觉得叫互联互通的难题。**互联互通这个事其实大家说了很久了,大家其实是想把所有东西都连起来,但是实际上你会发现现在大家很难连。比如说我截了这个图(上图),这是比较老的一个图,是美国的一个众筹网站叫KickStarter,上面有很多创客,还有爱好者,他们做了很多硬件产品,但是哪怕这个东西全都放在KickStarter上,这些设备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连接,就是他们这些设备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所以完全都是一个个孤立的设备。
据我了解,有些设备之间他们确实想做一些联动,但是他们要去连接的话就会非常麻烦,需要两个团队坐在一起说你有啥接口我有啥接口,,咱们俩要不要开放一下等等,这个过程特别复杂。
这个再对照我们的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你会发现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咱们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整个网络是一个扁平的大网,扁平的意思就是说你想触达任何的内容或触达网上任何的人都非常的方便,无论是获取内容、获取视频,还是获取一个人的联系方式都非常方便。但是在物联网上面你想触达一个设备,或者你想触达别人的设备,这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你会发现物联网是处于一个非常割裂的状态,离我们想要实现的所谓的万物互联还差别非常远。
刚才我们总结了这样几个问题,是因为大家不重视物联网端只去发展连接的技术,就会导致整个物联网的生态看起来比较萧条,好像有很多网,但是上面没有用户,没有应用,没有流量,整个端上的技术体系还停留在非常传统和古老的嵌入式开发的水平,物联网在这种情况下就遇到了很大的发展瓶颈,总结来说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上规模比较难,二是试错成本比较高,另一个就是应用创新也比较难。